Kaiyun(中国)开云·官方网站

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钢钢看见】2023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召开;“春”已至 “花”未盛 须努力 郝际平谈钢结构建筑发展……(语音版) | Kaiyun.com(开云)
欢迎来到潍坊开云限公司,Kaiyun竭诚为您服务!

主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

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钢钢看见】2023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召开;“春”已至 “花”未盛 须努力 郝际平谈钢结构建筑发展……(语音版)

时间:2023-07-22 17:27 来源:网络

  Kaiyun App下载 全站Kaiyun App下载 全站原标题:【钢钢看见】2023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召开;“春”已至 “花”未盛 须努力 郝际平谈钢结构建筑发展……(语音版)

  【钢钢看见】2023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召开……进度条15:4400:00/15:44

  “发展钢结构建筑不仅是推动建筑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还是促进钢铁产业和建筑钢结构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6月4日,在2023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这样表示。

  此次大会,以“绿色低碳、智能建造、推进钢结构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主办,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中冶(上海)钢结构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于6月2日—4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双碳”目标、智能建造等新要求,凝聚行业共识与产业力量,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高钢结构建筑质量、技术与应用水平,推动钢结构建筑精益制造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钢结构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来自政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媒体等单位的代表近1000人参会。

  大会全面总结回顾了我国钢结构行业取得的新成就、涌现的新业态和呈现的新趋势,发布了《2021—2022年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会长孙晓彦在做报告时表示,从宏观形势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在国家固定资产增长、经济形势趋稳的大环境中,借助“双碳”目标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东风,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为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与舞台,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从行业情况来看,全行业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筑钢结构行业取得可喜成绩,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保持增长态势。从产量产值方面来看,2022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1.2万亿元,其中钢结构产值达到9918.5亿元,占建筑业的比例为3.18%。据统计,2022年在建的钢结构建筑面积为4.81亿平方米,占当年在建建筑面积的3.07%。钢结构的产值、产量和在建面积比重稳步增长。

  “尽管钢结构建筑在建筑业的占比仍旧不高,但发展前景广阔、提升空间较大。”孙晓彦说。

  从行业运行的业态特征来看,建筑钢结构产能集中度、技术集聚性的特征明显。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行业前100名钢结构企业产值达2314.2亿元,占全国建筑钢结构产值的23.3%。

  从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国具有一级钢结构专业承包资质企业2842家,二级资质企业13800余家,其中钢结构生产企业数量较多的省份有江苏、山东、福建、浙江、河南等。

  从产业环境和政策背景来看,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力度加大,相关产业政策纷纷出台落地,带动了钢结构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和应用。钢结构除在高层建筑、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建筑、工业厂房建筑、大型桥梁中广泛应用并保持优势外,近年来,在、学校的建筑应用比例提高幅度较大。“钢结构建筑的产业链协同推进特点明显,设计、生产、施工和科研单位携手合作,补短板、强建筑,与钢结构配套的围护墙板需求增速较快,轻质复合墙板的市场被看好,楼承板产量逐年提升,钢结构住宅建设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孙晓彦说。

  从科技创新方面来看,钢结构企业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科研投入,通过对比41家行业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发现,2022年科研投入占总营业收入比例在3.2%左右。申报企业人均科研投入约35.3万元。企业科研投入金额和占比逐年增加,重视科技研发成为新趋势。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将迎来深度调整,经济增长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表示,钢结构行业要以工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共同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通过创新成果试点示范应用,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高性能材料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运用信息化、智能建造技术融合,最大化地提升了装配式建筑的集成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推动行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骆铁军认为,目前,钢铁材料、钢结构设计、构件加工、建设施工全产业链协同不足,衔接不紧密、不统一,未形成高效的产业组织形态,导致高效钢材应用进展缓慢、钢结构产品经济性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加工制作焊接工作量大、质量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限制钢结构的优势发挥。因此,多产业融合发展,上下游共同推进钢结构建筑势在必行。同时,骆铁军表示,应整合优化标准规范,打通产业协同发展技术堵点;优化钢材产品结构,促进建筑钢结构高质量发展。

  “钢铁行业应逐步改进生产制造思路,创新钢结构用户服务模式,并通过强化供给标准引领,推动钢材消费升级。”骆铁军强调,并提出三点具体措施:一是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开发更高性能的钢结构用钢铁产品;二是促进住宅钢结构的推广应用,扩大高强钢、抗震钢、耐候钢、耐火钢在钢结构建筑领域的应用量;三是推广应用绿色低碳产品,主动向钢结构用户提供解决方案,适应下游绿色低碳消费升级要求。

  大会同期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全国地方钢结构行业协会会长(秘书长)座谈会、2023年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扩大工作会议、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论坛暨钢结构“四新”技术应用交流会、集成房屋及金属屋面技术应用论坛暨2023年全国集成房屋行业年会、第五届全国钢结构建筑绿色低碳发展高端论坛等品牌活动,开展了企业推广与展示活动,促进了钢结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交流。

  大会还发布了行业信用企业名单、集成房屋应急定点企业(第二批)名单、2022度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双百”企业名单,以及建筑钢结构行业、金属屋墙面行业、集成房屋行业竞争力榜单等,并向第十五届“中国钢结构金奖”获奖工程单位和个人,以及钢结构行业先进单位、优秀个人等进行了表彰,谋求以质量树标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杆,用匠心筑精品,引领我国钢结构行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钢结构住宅的占比将有望提升至30%~50%。”6月2日—4日,在2023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这样预测。

  “钢铁业的大发展为钢结构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重要支撑。”郝际平介绍,钢结构建筑经历几个发展阶段,曾经一段时间钢结构被限制使用。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钢结构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建设了一大批钢结构厂房、桥梁,属于钢结构的起步阶段。但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受钢产量制约,钢结构被限制使用,钢结构工程减少,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钢产量逐年增加,1996年钢产量更是超过1亿吨,居世界钢产量首位,钢材供不应求的局面得以改变,钢结构建筑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建设部于1997年发布的《1996—2010年建筑技术政策》明确提出了合理使用钢材,推广和发展钢结构,包括“房屋住宅钢结构”,钢结构建筑业得以快速发展。

  郝际平说,2022年,在房地产开发总体下行、新开工住宅和办公楼施工面积同比下滑的趋势下,钢结构产量仍在同比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筑业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能源消耗大户之一,应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建造效率和品质,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春天已来。”郝际平指出。

  从产业环境和政策背景来看,国家和地方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钢结构建筑的推广力度。

  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

  202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重点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不断提升构件标准化水平,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2022年6月份,住建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40%。

  “钢结构建筑浑身是优点。”郝际平坦言,一是施工速度快,建设工期短,可实现尽早投用、企业尽早回款。二是强度高,自重轻,力学性能优良,承载动荷载能力强,符合高层、大跨度建筑的结构要求。“对于一些大型的设计项目尤其是大跨、超高结构的项目,钢筋混凝土实现起来很困难,而这正是钢结构的优势。”郝际平说。三是得房率高,建造同样的面积,采用钢结构比其他结构多得5%~10%的使用面积。四是抗震性能好。五是节约土地面积。郝际平举例,2022年6月份投用的亚洲最大、双层车场、“无缝”换乘的北京丰台站,采用双层钢结构主体结构,大幅节约土地面积,单钢结构总用量就达到近20万吨。六是造型美观,可塑性强。七是从社会效益来看,钢结构是绿色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建材,钢结构建筑是绿色环保建筑,符合绿色低碳的环保要求。据统计,钢结构建筑在生产和建造过程中比传统的混凝土工艺节能1/3,在使用过程中比传统建筑节能10%,节水率可达到30%,粉尘排放下降80%,建筑垃圾减少80%。

  据统计,目前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占总建筑量的比例在40%以上,而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为5%~7%,钢结构住宅占比在1%左右。

  “应用比例不高的原因,一是公众的认识有待提升,二是我们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郝际平说,比如钢结构住宅墙体的隔音效果有待提升,外墙的防渗漏效果有待提升,钢结构与墙体的变形协调性有待提高。

  “当前,发展钢结构建筑的一大难点就是缺乏系统思维。”郝际平指出,“我们的设计人员只管设计,不考虑如何加工;钢结构人员只研究钢结构,不研究围护材料、门窗。这样彼此孤立、割裂,看似都符合规范和要求,却并没有那么适合、匹配。说到底,就是缺乏系统思维”。那么,什么是系统思维呢?他举例说明:“我们买了一块布,不能只看布料好不好,还需要考虑谁来裁、裁成什么样式的、给谁来用、用来干什么,这才是系统思维。”

  同时,郝际平认为,钢结构建筑应该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现代工业化产品,是包含与钢结构配套协调的绿色围护板材、门窗、新型装饰材料、整体厨卫产品,以及水、暖、电、气等的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有机集成,是对楼宇自动控制、雨水收集、太阳能、地热源、智能化技术综合运用的载体。其中,钢结构是“骨头”,管道、线路等是各路“血管”,还包含外墙等“皮肤”。最后,还要交付一份说明书。

  郝际平表示,发展钢结构建筑要把钢结构建筑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来推广,要将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维护等看作一个完整的体系,以问题为导向,用系统思维、集成理念、全过程服务来指导钢结构建筑的全生命流程。

  “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携手,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改进突破,如抓住钢结构的特点,做适合的设计;产业链之间加强沟通合作,深入产需对接,让钢结构建筑用上最适合的钢材;研究更适应的墙体材料、更匹配钢结构的主体结构;等等。”郝际平说。

  本报讯 6月12日,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上,河钢数字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获得TüV南德意志集团(下称TüV南德)颁发的温室气体管理软件产品符合性认证。这是国内钢铁领域第一家获得TüV南德认证的数字平台,证明了该平台在相关性、完整性、连续性、一致性、透明度、准确度6个方面满足国际标准要求。

  该评估声明证明了该平台在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模型方面满足ISO 14067:2018的要求,及其在产品碳足迹计算、分析及管理领域的专业性及准确性,同时标志着河钢数字在致力于“构建钢铁行业双碳应用新模式、打造绿色低碳新生态”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河钢数字自主研发的WisCarbon碳中和数字化平台包含碳数据管理、碳足迹管理、碳资产管理、碳普惠管理、矿业碳管理、碳计量监测六大核心模块,能够助力企业实现精准降碳。该平台以碳足迹和碳数据管理为核心,从产品层面开展全工艺流程碳足迹计算和分析,为下业用户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数据分析服务;同时,为下业用户开展低碳绿色产品设计、搭建低碳绿色产品生产体系提供数据分析支持服务,实现跨领域协同低碳。从企业层面实现对钢铁企业全流程碳数据的采集、监视和分析,帮助企业摸清碳家底、完成碳核查;为钢铁企业实施碳中和目标管理、碳资产开发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端到端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

  接下来,该平台将继续围绕国家“双碳”目标,以数字技术赋能钢铁工业为契机和出发点,不断拓展平台应用范围、完善产品功能,打造面向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双碳平台,实现碳排放的可追溯、可管理、可报告、可核查,使每一克碳都有“迹”可循,打造更多符合国际低碳标准、行业规范的碳中和标识解决方案。(盛双)

Copyright © 2023-2025 开云 - kaiyun.com 版权所有鲁ICP备20015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