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正儿八经考注册已经算是比较晚了,没赶上好时代。我07年本科毕业但直到12年才把这件事纳入正轨。
其实这都源于我的一次装B,那段时间我太太老是在我耳边念叨说“谁谁谁考起了注册,一年可以挂XXX万哦,你一天都不放心上,只知道玩blablabla……”
好了,当时这句话说的气壮山河,接下来的3年中这句话,如同头悬梁锥刺股般的对我进行全程鞭策。
首先是基础,由于毕业时间较长,学校学的东西基本上都忘记了,而且当时在学校也没认线年又刚好赶上取消基础考试中的《基础考试手册》,实行全闭卷,所以我还是费了不少时间。但是了毕竟是基础考试,240分正确率达到55%,即132分就能通过,而且基础考试不写过程,连蒙带猜也成。所以这里我不想多说。
其实还有些我是用公司的复印机打印出来的,还没有放上去,所用的笔也远不止照片上这些,然后还有大概1箱A3纸和3箱A4纸作为草稿纸,当然本着环保意识我都是用的打图的废纸。
规范一定要买全,一定是单行本,合订本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考试的时候翻单行本绝对比合订本效率要高。而且规范新版本的更替对于单行本来说也更加方便。这里再着重强调一下规范一定要按每年考试大纲买全,因为我自己就吃了亏。14年考试考了4道异形柱,1道网架结构,还有2道(好像记不清楚了)新烟囱规范,甚至还有1到施工验收规范中的水灰比的题。。。你觉得老朱坑人,但是从规则上说老朱是在游戏允许范围内的,只能说愿赌服输。所以一定要买起规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参考书,反正是市面上流行的我都买了,而且都看了,施岚青,兰定筠,张庆芳,还有老朱,以及住建部自己出的书。实话实说这里面有不少重复的内容,而且对于某些问题上,各位大师的看法是不同的,存在相互矛盾的地方。但大家也不必纠结,听老朱的!!!总的来说难度上兰定筠施岚青,我建议有一定基础,对自己比较自信的同学直接就买兰老师的书了。这个大家可以结合着规范去学习,同时笔记一定要做到规范上,因为考试的时候你没有时间去翻阅查找参考书。这里我也吐槽一下我国规范条款排版具有相当的离散性。。。哪怕是相近的知识点有可能都相隔数页,所以笔记一定要做好,文艺点说就是要做到一叶知秋。
重要的规范一定要细读,什么叫细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扣,如同咏诗!而且后面的条文说明也一定要看,甚至在做题阶段需要达到,不用看目录就能翻到相关知识点的章节。这里我列举一下需要细读、精度的规范 荷规,混规,高规,抗规,钢规,砌规,木规(前几章),地基规,桩规。(桥梁其实后面我放弃了,就u多说)。这里我再举个例子从侧面说下什么叫细读,我的钢规和抗规已经被我翻得不能用中性笔在上面写字了,因为纸质表面已经被磨“玉”了,由于纸张表面太滑,笔尖上的圆珠子都滚不动了。。。当时我在想需不需要再买本新的,但由于笔记做得太多实在是不想再誊写一遍,结果后来发现用钢笔还勉强能写,就继续用了。
除了上面兰老师和施老师的教材,我还推荐朱炳寅的三件套——分别是高规,抗规,地规的应用和分析,这是他对规范的理解和解Kaiyun 开云读,还有一些项目实例。于私来讲因为老朱是出题人,而且试卷中有些考点出曾出现在他所著的书中。于公来讲这些书不光是应付考试,就是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也对大家有不少的帮助。
看书完了后,就需要做大量练习。最开始的时候我是做的是兰老师的实战训练,做了大概10来套,我逐渐发现里面的题基本是照抄真题或者说是由真题稍微改动得来的。。。所以后面我就直接做真题了。这里我推荐张庆芳的书,因为张老师的书会根据每年更新的规范重新解释往年的考题,而住建部的书只是按考试当年的规范版本解析。张老师的书后面有一些疑难点分析,这些都是历届考试总结归纳得到的易错点和常考点。同时他书背后有一些常用表格,比如静力计算手册,14年的时候考的两道砌体结构的题就需要用到静力计算公式,考场好些考友没带,遗憾失掉两分。还有老朱的真题解析也一定要看,他每道题会给出考点,以及出这道题的缘由。不过老朱的线年后的,以前的没有。
真题最好是模拟考试的考场的真实情景去做。当时我为了再现考场线来度的高温下,不开空调,自己关在房间里一坐就是8个小时,严格打表严格打分。所以每次模拟完,衣服完全被汗水浸透,而且背和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不适。我相信罗马古话“训练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训练”你只有在模拟考试中分数达到60+,才有把握在考试的时候及格。而且这个考试的时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够的,尤其是上午的考试。我13年第一年考的时候,上午紧张的不行,出现本来很多原本可以避免的错误。比如一道计算裂缝宽度的题,其实这种题应该算是概念简单,计算过程复杂的题,只要按部就班套公式就能得到答案。但是在考试的时候紧张的心态会对智商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时我反复计算都得不到答案,越算越慌,最后白白浪费了接近20分钟。考试完了冷静下来想想,结果发现是把直径22的钢筋面积记成了28的钢筋面积。。。这些平时根本不会出现的状况,就很有可能在考试高度紧张的状况下发生。其实出现这种紧张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对自己做题速度的不自信,所以第二年复习模拟考试的时候我专门针对速度做了大量的练习,对解答过程中的文字描述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尽量的精简。在接下来14年的考试中我心态沉着了不少,上午基本按时做完,而下午还提前了半个小时,哪怕当时上午碰到了没带异形柱规范少做4道题的情况,情绪也没有太大的波动。
好了,即使你做到以上所说的内容,但也不一定能保证过,因为从13年开始注册考试中的题型有很了很大的变化。我想经历过13年考试的考友对那次经历绝对是刻骨铭心,有种有力使不上劲的感觉。老朱的中心思想很明确,重视概念设计,强调实际工程经验,避免以前那种代数据,套公式的题型,这让不少非一线设计人员的考友感到无所适从。
以13年考试为例,下午高层部分,出现拉不少概念设计的题目,考点为设计中常见的几个参数、比值,比如下午第21题:
这道题计算过程非常简单,作为一线设计人员经常和这些数据打交道,并且概念清晰的线秒内就能得到结果。但非设计师的考友,我估计即使给你足够多的时间翻规范,最后得到的答案多半是错的。
这就是老朱的改革方向,至少我觉得对于设计科班出身的考友绝对是利好的消息。我拿自己举例,13年我第一次考专业46分饮恨,终归原因是因为上午考得差了,而下午特别是高层部分我还是发挥得相当好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平时工作的内容就是和超高层,超限项目打交道,整理、分析各种超限报告中需要用到的参数,表格和图表。所以高层的这些概念题,方案题对我来说真是信手拈来,几乎不翻规范就可以的答案。同样的14年的时候上午混凝土部分出了4道还是5道审图题,其实这对长期画施工图,或者做审图工作的考友,也是极大的利好。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毕竟每个人所擅长的方向不一样,针对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对于我来说钢结构就是弱项,尤其是工业建筑相关的钢结构,最开始看书的时候我连什么是檩条都不知道。所以我也清楚钢结构部分我也只能做一些基本的,不需要太多脑筋急转弯的题。然而这也需要运气,比如13年钢结构蛮简单,但14年又变得比较难。
最后说下复习的时间,其实我不建议辞职考试,这样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压力,而且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时间。还是以我举例,13年考试我在顾问公司,14年考试我在开发商,在这两个地方我都还是有零碎的时间可以看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太理想,毕竟杂事也多,精力不能集中起来,所以就必须充分利用晚上的时间,我一般晚上复习1.5~2个小时,其实这时间严格来说还是偏少,但是只要保证效率也是足够的。这里我也不建议大家看书看到半夜1,2点,那样对第二天影响太大。但是周末就应该充分利用了,8小时的模拟考试,第二天自我阅卷,查漏补缺,归纳整理易错点,对薄弱环节加强等等。
还啰嗦一下,考试前一天和当天中午别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吃个7分饱就可以Kaiyun 开云了,考试的时候由于大脑高速运转可能会出现口渴的状况,但不猛灌水。。。润湿一下嘴唇和喉咙即可。考试前心态别紧张也不要太放松,保持发动机预热状态即可。进入考场,把上午或者下午常用的规范放在顺手的位置,机读卡每做5道或者10道一填。考试时如果有其余考友找你或者通过监考老师找你借规范,计算器或者其他什么的,一概不借。对了计算器准备2个,铅笔2支,橡皮擦2块,中性笔若干,自己多准备些草稿纸。
2022年开始实施的新通用规范,变化很大,建议新老考生认真研读。现在新规范解读的书籍非常少。
2019年以来各省市严查挂靠,断了挂证设计师的一条财路,但是持证上岗的设计师的价值在此时凸显了出来。未来人证合一持证上岗才是唯一的选择。
考试规范目录增加了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1022-2015等规范。很有可能从中出题,考试出题上关于新增规范的题目一般比较容易,翻到相关条文即可作答。所以通读一遍规范留下一些印象,在考试时候能够翻查到即可。
另外更换版本的规范有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2017,《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规范变化的内容很多。对于备考需要的时间,必然一年比一年耗时更长。从辅导教材就可以看得出来,如今2020年的教材比2012年的教材页数翻了一倍之多。
备考方法的建议不变,复习五个月以上比较稳妥,以历年真题和现行规范为主,总结错题,认真分析和标注,打好基础。寻找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和应试用的答题手册(现在市面上可供选择的更多了),加快常规题的做题速度为主要考场策略。
近几年考题难度基本一致,符合住建部注册中心通过率保持稳定的要求。地基基础试题也如预测一样增加了考试范围,已经有很多考生在感叹这是拿岩土的试题来考结构啊。考试内容的逐年增加,需要更长的备考时间,所以打算参加考试的筒子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复习啦。
————————————————————————————————————————
2018年8月更新,今年的结构考试有新变化,地基基础部分将增加到16题,钢结构还延用03旧规范,异形柱要用17年新版。据说2018是朱炳寅最后一届出题,所以出题放水给考生留个好印象的可能性比较大哟!请各位考生抓紧机会啊。毕竟明年就是新的命题组和17版新钢结构标准了,难度不好估量。
地基基础在往年的题目中出题比较简单,是主要的得分点。但是13年和17年的题出的就比较难,计算量也很大,如果花很多时间读题肯定是做不完的。答主最近在复习岩土考试,华南虎的岩土案例一本通写的很不错,里面的例题也很适合考结构的复习用,推荐看一下。
结构考试需要打好坚实基础,没到考试年限的小鲜肉可以多看看顾祥林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上有视频和课件。pkpm微课堂现在做的也很好,有一期专门讲注册结构考试的,我很喜欢刘孝国老师讲课,除了PKPM软件操作还讲很多原理和规范理解方面的东西,对工作和考试都很有帮助。
感慨这个时代找学习资料真的很容易,某宝卖课件卖书卖课的就一大堆,各种群免费资源也是应有尽有,怕的就是学习期间浮躁坐不住跑去刷抖音。
----------------------------------------
周五查分,2017年的考试31+25低分飘过。考了三次,今年29岁,也算是通过考试中的年轻人。猪小宝大神一次高分通过的备考经验,我感觉一般人借鉴不来,学神毕竟是学神。杨开也有个考试经验(文件附在文章最后),写的非常经典,但是并非所有考生都有那么好的工作平台,周围都是大师和高材生。我就写一个资质一般,工作平台一般,慢慢学习进步通过考试的备考经验吧。2014年我第一次考试只看了不到半套施岚青的教材,看了看主要规范,临考两周做了近五年的试卷,一遍工作一遍看书,大概用了两个月。去考试的结果就是,由于练习的太少,速度太慢了。考场上遇见考题读题慢,翻书慢,解答慢,根本做不完。总分只有34分,空了半张卷子,只做出50道题。2015年停考,但平常看一看朱总的四大名著。通过视频学习迈达斯软件,慢慢习惯在工作中理解结构设计背后的原理。这些都打好了参加考试的理论基础。2016年上半年被一个超高层高位转换的项目难住了,被逼着学习了关于性能设计和复杂高层的知识,每逢周末就跑到甘家口建筑书店去查资料蹭书看(不是我买不起,确实家里的书架已爆满……)工作平台太低的弊病就在这里,稍微复杂一点的项目就没有人可以问可以讨论。下半年筹备婚礼,把周末也都占用了。这一年虽然没有专门复习考试,但是学到了一些符合朱炳寅高层部分出题思路的一些理论知识,解答2017年高层部分概念题还是很有帮助的。2016年去裸考,21+20分,大放水的一年,很无奈很遗憾的错过了。2017年,觉得自己有必要好好备考一次。而且这一年有大概三个月的时间是没有项目可做的。读了杨开写的注册经验,再结合自身的时间安排。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基础已经没必要再去看教材。直接做题,查漏补缺,锻炼解题速度。复习用书杨开的总结已经写的很好了,我完全照用。论坛上看另一篇经验写到应试手册和程序式答题也很不错,我也都买了。程序式答题,用来解计算题速度挺快的我的复习计划分几步,①3到4月先做张庆芳的二级考题书一遍,大概一个多月,边做题边整理错题本。然后把经常做错的地方用红色在规范做上笔记。②4到5月读了一下张庆芳一级书的专题部分,晚上听网络课讲解规范,网络课的好处是不耽误路上的时间,适合上班的人。③5到6月,做一级考题,也是边做题边整理错题本,在规范上做好笔记。④7月份,把应试手册从前到后看了一遍,一个淘宝店上买的。思维导图式解题,很实用。⑤8月份,把一级的错题又做了一遍,然后参加了三清冲刺班,讲的考试技巧我觉的有效果,可以节省很多解题时间。⑥9月份,考试前主要是整理和熟悉考场所用的一切资料。看一看三清的讲义,再做几套试卷保持解题速度。关于笔记,我喜欢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写。错题本对自己错的地方也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清楚。放几张图更直观一点。
错题本整理了三本,里面的题都要仔细剖析。2017年最难的题对我而言是地基基础部分。计算量一看就很大,直接放弃了四道,还有一道解错了。高层部分出题很新颖,还好之前看过很多超高层的概念设计书籍,可以很快的读懂出题点。考试时间真的很紧张,我下午放弃四道题,还有一道题怎么也解不出来的时候冷汗直冒,手心全湿。停笔,深呼吸,拿了一张纸巾攥在手里去做后面的题。懂得舍弃,做出最多的题目才是最好的考场策略。考场出来,天都黑了,衣服被冷汗浸湿,冷风一吹第二天我就发烧了,感冒咳了一个多月。总结,考试就要认真打好理论基础,多做题查漏补缺 练速度,报个冲刺班讲授必考点和应试技巧。完全是又参加一次高考的感觉,不要虚度工作之余的一切时间。
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难度还是有,但通过这门考试也不是遥不可及,要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
注册考试官方给出的规范大概是三十多本,但是常考的可能也就十几本,有些规范好像从来就没有考过,但是准备还是要准备齐全,以防万一。
整个考试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与木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地基基础、桥梁结构这六大板块。这六大板块里有性价比高的板块,也有性价比低的板块。
什么板块性价比高呢?比如桥梁板块、砌体结构与木结构板块。因为这两个板块一般情况下不会考得很深,把规范过一遍,熟悉并理解各个公式的内容,一般就没什么大的问题,考试的时候容易得分。
什么板块性价比低呢?比如高层建筑结构板块。近两年这个板块特别喜欢出难题,可以出得特别难、特别深、特别新颖。可能熟读规范到倒背如流的程度,看到题目还是一脸懵逼不知道去找哪个条文。所以这个板块想要得高分相对来说比较难,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工程背景做支撑的话,很难对《高规》和《抗规》有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
对于性价比高的板块,考察的是广度,并且考点就那么几个。我们可以多熟悉规范,尽量做到把规范的每一个公式都cover到,并且能够明白其计算原理。考试的时候,遇到相应的题目,能快速找到规范对应的出处,此时就成功了一大半。
对于性价比低的板块,考察的是深度。这就有一些听天由命的成分在里面。因为如果是跟我一样初出茅庐什么工程都没做过的小白,就算规范看得再熟,也不一定会用。所以考试的时候遇到这种题目,要学会取舍。先往后做,说不定后面的桥梁板块的题目很简单。我考试那年就是,我桥梁的题目不敢说全对,但最多错了一题。
考结构的很多都是搞建筑结构设计的,平时基本不会去翻桥梁规范,甚至都没有桥梁规范。其实这是一块肥肉,平时多翻翻桥梁规范,没有坏处。
还有一点,规范要买单行本,一定不要买合订本。合订本太厚,不太好找相应的条文。单行本不用买正版的,太贵了,没必要。
2.关于线年的真题,但是我做了两遍,除此之外没有看其他任何一本参考书,不过确实也是因为没时间看,正儿八经复习大概也就三个月的时间。朱炳寅朱总深受大家的喜爱,他把真题和解析都出版出来了,供大家参考。这至少说明他对自己出的题目有信心,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大家的检验。
其实我没怎么看辅导书。买是很早就买了,但是后来没时间看,就直接做真题了。辅导书一般都很厚,并且有好几册,基本都是按照规范来逐条讲解的,所以如果要把辅导书完完整整做一遍的话,会花不少时间。如果复习时间非常充足的话,把一整套辅导书做完,肯定会很有收获,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基础打牢,后面做真题的时候可能会得心应手一些。
但是这毕竟不是淘汰赛,只要考了48分都算过。所以在复习时间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 可以有所取舍地看辅导书。比如做真题的时候有哪个知识点特别生,这个时候可以找到辅导书上对应的章节,去系统地阅读学习一下,这样辅导书就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查漏补缺的作用。
“大学混过去了,对结构设计几乎没有概念”,如果题主真是这样,那我奉劝你有空就多看书,多做力学题。因为结构考试不仅靠规范,而且靠力学功底。有的题任何规范都不需要,就是一道简单的结构力学题,但是如果你不懂刚度分配,就是做不出来。“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大学混过去了,那现在就要画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培养自己的结构素养,强化自己的力学感觉。如果你比普通人聪明一点,那你的时间就花的少一点;反之,就多一点。
“设计院工作了三年还是对结构概念一窍不通”,这听上去真有点可怕,不知道是题主过谦了还是怎么样。如果真是这样,那你的路还很长。结构概念是个重复、思考、积累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慢慢学会运用,而做考题就是运用结构概念的过程。祝你好运。
4.柱子,抗震要求,非加密区也有箍筋间距要求,即一二级10d,三四级15d,d为纵筋间距。由于柱子是受压构件,必须全长约束它的纵筋,保证纵筋不压屈曲。
4.非自承重墙梁,只要有符合要求上下贯通构造柱,就不用验算受剪和局压。
6.注意确定稳定系数
时的高厚比计算公式(5.1.2)和验算符合构造要求的高厚比(6.1.1)计算公式不同。
7.抗浮验算时,水浮力作用面取为基础底板,而非垫层底板,同样,抗拔桩长度取为基础底板到桩底,而非垫层底到桩底。
8.幕墙骨架非直接承受风荷载,考虑从属面积折减,是对于内外压力合力的折减,即外表面的体型系数和内表面的体型系数相加,再乘以折减系数。
9.注意核心筒是弯曲型变形,其一个方向的侧向刚度通过增加翼缘厚度比增加腹板厚度更加有效。
11.连梁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和跨高比有关,对于核心筒连梁和外框筒梁,箍筋间距和直径还有强条要求。
12.高钢规中关于偏心支撑框架,7.6节和8.8节均有计算内容。8.8节标题为构造要求。
13.注意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和非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不同。
14.竖向构件的剪力设计值,除应按内力组合确定外,还需按照强剪弱弯的规则调整后确定,二者取大值。
17.运用车道荷载时,注意横向车道布载系数,单车道1.2(大于1),两车道1.0,多车道<1。注意横向车道布载系数,不仅适用于车道荷载,同时也适用于车辆荷载。
1.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eq,出现了两次,一次在底部剪力法,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0.85,另一次出现在竖向阵型分解反应谱法,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0.75。
3.强剪弱弯的调整,弯矩是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取不同的组合,同一方向计算。
5.钢结构轴心受拉构件,高强螺栓摩擦连接,要同时验算毛截面强度和扣除孔前传力后的净截面强度。
8.挑梁抗倾覆计算时,抗倾覆力矩设计值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阴影部分墙体自重标准值,二是本层楼面恒荷载标准值。注意本层楼面恒荷载标准值是分布在整个挑梁上的,而不是阴影范围内的。
9.计算自重压力时,地下水以下的土,取浮重度。软弱下卧层顶的土进行深度修正时,取改面以上所有土的加权平均重度,不包括基础自重。
10.扩展基础配筋很有可能不是计算要求,而是构造配筋,0.15%的配筋率。
11.确定场地类别时,注意场地覆盖层厚度和计算深度不一样,计算等效剪切波速时,计算深度取覆盖层厚度和20的较小值,而查表确定类别时,又根据真实的覆盖层厚度查表。
13.桩基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时,对于验算地震作用时,由各种方法确定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也要乘以1.25的放大系数。
14.计算承台上柱子对承台底面形心的力矩时,注意不仅水平力对其有矩,偏心竖向力对其也有矩,力学分析基本功啊!
16.地基处理规范3.0.4,处理后的地基,宽度修正取0,深度修正取1。
17.关于侧向刚度比,高规3.5.2有说明,对于非框架结构(即以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体系的结构),首层与二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1.5。
18.高规5.3.7,地下一层与首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2,且该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方法,采用等效剪切刚度比,即以抗侧力构件截面面积和剪切模量为基础计算的刚度比。
19.注意,大于60米的高层建筑,基本风压放大1.1倍(注意承载力计算时才放大,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可以不放大),且计算风荷载时,应对比正反两方向的体型系数,取大。
21.根据时程分析法结果调整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计算结果,而不能直接将时程分析法结果用于构件设计。时程分析得到的层剪力除以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层剪力为放大系数,再用该放大系数去乘以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的各构件内力,作为设计内力。下部为框剪结构,顶部框架结构,计算顶部框架结构时,其结构类型按框架结构。
21.注意转换结构,连体结构等复杂结构的抗震等级不仅要看3.9节,还应该看第10章的特殊规定。 如,高位转换结构,即3层及3层以上的转换结构,其框支柱,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抗震等级应该在3.9节基础上,再提高一级。
23.关于刚重比的逻辑,若刚重比满足2.7的要求,则不用考虑二阶效应,若不满足,则应该对未考虑二阶效应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结果进行放大,内力和位移采用不同的放大系数。
24.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剪力调整,是在已经考虑分项系数的地震组合剪力值的基础之上,再乘以放大系数!
25.公路桥梁车道数,题目如果没有告诉,那就要根据桥面宽,按照规范查表确定,不能自己拍脑袋想当然确定车道数。计算桥梁整体效应时,车道荷载包括均布荷载和集中荷载,二者均要考虑,集中荷载布置在最大效应的影响线.计算预应力筋摩擦损失时,转角包括钢束水平转角和竖向转角,因为二者均会引起摩擦损失。
1.注意混凝土拉弯构件的计算,当大偏拉对称配筋时,压筋不屈服,计算模式此时同小偏拉,即对压筋取矩。
2.内力计算时,注意活荷载不利布置,活荷载对结构有利时,分项系数取0。
3.计算抗震承载力时,注意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每个公式右边都要除以该参数,包括力平衡公式和力矩平衡公式。
5.注意《混规》附录H,叠合构件,计算正弯矩和负弯矩时,公式不一样,计算正弯矩时考虑预制板和叠合层自重,计算负弯矩时不考虑自重,只考虑装修面层。
6.注意吊车梁强度计算时,不考虑塑形发展,且需要计算竖向和水平向弯矩,且分别验算上翼缘和下翼缘。且水平向弯矩由上翼缘及其联系结构共同承受,下翼缘承担竖向弯矩。
9.钢结构有支撑框架和无支撑框架,是针对整个结构体系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某一榀框架而言的。当整个结构体系的支撑系统,满足某抗侧刚度要求时,整个结构体系在该方向为强支撑框架。
10.注意钢梁塑形受弯承载力为全界面塑性截面模量乘以钢材屈服强度,不同于消能梁段的全截面塑形受弯承载力。
11.钢结构各种连接的计算,见抗规8.2.8,梁柱连接,柱柱拼接,梁拼接的计算。
12.砌体墙高厚比验算,跟墙长度没关系,管它墙多长,窗洞有多少,只跟横墙间距有关。
15.计算荷载效应设计值时,若题目没有告诉采用什么组合,则所有组合均应计算,包括恒活荷载组合,地震组合等,然后取最大值。
18.除框架结构外的侧向刚度比计算,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侧向刚度比的要求严格一些,为1.1,否则为0.9。
21.汽车荷载是可变荷载,其引起的土压力也是可变荷载,因此要去可变荷载里面查。
1.注意柱子非加密区也有箍筋间距要求,对一二级抗震等级不大于10倍纵筋直径,因柱子是全长受压构件,所以应该全长防止纵筋压屈。
2.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包括裂缝和挠度)均采用准永久组合,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均采用标准组合。
3.关于板开洞补强,洞口每侧补强钢筋不小于断开受力钢筋的一半。(规范没有规定,见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
4.关于剪切波速位于二三类场地附近时,需要看条文说明来确定特征周期,而不能直接查表。
5.钢结构合理选择腹板宽厚比的问题,宽厚比不符合要求,可以加加劲肋或者采用有效截面。
6.单角钢特别注意其计算长度的确定,看看是哪个平面,是不是斜平面。计算其受压长细比和受拉长细比时,均应该取最小回转半径。
7.螺栓群中单个螺栓剪力设计值计算时,应注意力的偏心,会在螺栓群上引起力矩,力矩会在螺栓上引起剪力,因此求剪力的合力时,二者平方和开根号。
8.不出现拉应力的部位可不计算疲劳,吊车梁受拉翼缘不能悬挂,腹板高厚比越大越经济,超过限值加加劲肋就行,没说吊车梁腹板加劲肋高厚比不能超过某值,腹板高厚比跟疲劳计算无必然联系。
9.砌体受弯构件抗剪承载力验算时,b为垂直于剪力方向的宽度,h为剪力方向的截面高度。
12.注意偏压构件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中,轴压力的功效有限,超过某一值就只能取该值。这一点对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都适用。
13.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例如水泥土搅拌桩,其竖向承载力应由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和桩身承载力共同确定。
15.注意带地下室外墙的筏型基础和一般的独立基础的pk计算不同。一般的独立基础,pk除了上部荷载传来的力之外,还有基础及其上土重。而带地下室外墙的筏型基础,其pk的计算,由于地下室外墙挡了土,因此只包括上部力和基础自重。
16.看清参数含义,承台总面积还是净面积,净面积要扣除承台底部桩面积,只计算直接与土接触的承台面积。地基基础计算中,只要是附加应力,附加荷载,都要扣除土的自重应力。
18.不同类型的桩,其桩基沈降计算公式不同,要分类,看是否是桩中心距大于6倍桩径的疏桩基础或者一般的桩基础。
20.计算单向地震时,应考虑偶然偏心,双向地震时,可不考虑偶然偏心,但应与单向地震考虑偶然偏心的相比较,取大。相邻阵型周期比小于0.85时,不考虑扭转耦联,按SRSS计算。 否则即认为扭转耦联较明显,考虑扭转耦联,采用CQC方法计算。
21.注意起控制作用的效应组合,要考虑恒活组合和地震组合,并且地震作用组合要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22.注意短肢剪力墙的特殊规定。注意当翼墙长度与厚度之比小于3时,按照一字型剪力墙设计。
3.计算地震效应组合设计值,查《抗规》,计算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查《混规》
5.三面围焊的角焊缝,正面角焊缝计算长度为其实际长度,侧面角焊缝要减去焊脚高度。
7.带构造柱的墙的高厚比验算的允许高厚比,在一般砌体墙、柱的基础上,还可以乘以一个放大系数μc。
8.注意负摩阻力,只能计及中性点以下土层的侧阻力。对于嵌岩桩,试桩结果只能计及嵌岩段的阻力。
10.注意单桩承载力标准值和特征值差2倍,抗震承载力和非抗震又差1.25倍。
11.注意转换结构的内力调整,计算前一定要确认一下效应是否需要调整,不要拿到题目给的数值就开始算。
12.注意过渡层边缘构件的纵筋配置可同构造边缘构件,箍筋配置宜略高于构造边缘构件。
~于是他很认真的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刚好看到这个提问,我就顺手给分享一下他的备考经验~
2020年,是我毕业的第5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一次考过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这几年以来的坚持,时间看得见。
有人总说设计院上班那么忙,天天加班累成狗,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来的时间和精力来看书,其实事在人为,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能轻松通过考试。
刚毕业第一年,当时想趁着第一年刚毕业还记得本科学习的东西,越早考优势越大。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看懂理论推导之后,在书上复杂的公式、严谨数学表达的结论旁边写下浅显的大白话,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复述一遍
a第一年报考我发现了基础考试的规律,虽然一共考17门科目,但是每门科目都是考得很浅,因为上午的基础考试时所有注册工程师都通用的一份考卷(结构、电气、给排水、岩土等),有些专业也没学过力学,就像结构专业没学过化学和电气信息一样,所以
经过第1年的考试,大概心里有数,9月复习水力学,10月复习理论力学,11月复习材料力学和水力学。到了2016年12月,因为工作的原因,工作一下忙了很多,每天都加班到十点打后,复习时间变得断断续续了。
当时做项目要算很多侧壁的裂缝,我发现在理正工具箱里面逐个输入计算太慢了,我就对照着看混凝土本科教材书、规范、理正工具箱的计算书,把裂缝的计算方法弄懂,列了一个excel专门算裂缝
因为工作忙,没有连贯不被打扰的时间复习,更贴切地说应该是静不下心来复习完全忘记了的科目,所以采取的策略是巩固2016年复习过的科目,3月抽空继续复习还没看完的水力学,4月再复习一遍高数、理论力学,5月再复习一遍材料力学。2017年5~9月,因为工作原因,我要去甘肃白银出差三个月,这次反而是一次复习的好机会,每天下班从工地回到酒店就看书复习。
我开始琢磨完全陌生的科目。我也是在这段时间复习了化学、电气信息、工程经济、法律法规。
很幸运的是,2017年的考试时间是10月,比2016年多了一个国庆假期可以复习(2017年~2020年都是10月考试),17门科目除了工程测量、结构试验、钢结构、砌体没有复习,其它科目都过了一遍(高数、结构力学过了2遍),顺利通过。
(3) 毕业第3年: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注册岩土工程师基础考试91+62=153,通过。
2017年的策略是巩固上午的自然科学理论,下午只复习与结构专业相通的学科,不再另学完全陌生的岩土专业课。
(4) 毕业第4年: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复习479.42h,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34+28=62,通过。
广工的土木工程是通过了评估,毕业4年其实可以考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但是第一年心里没底,而且为了避免到时候考过了但是手续搞不定,所以决定2019年还是先考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但是直接按一级的标准来复习。
2018年10月刚考完,在双11的时候直接斥巨资买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所需的34本规范~
看视频地毯式学习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复习周期很长,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学,而且会出现复习完一门,前两个月复习的又忘了的情况,所以后来我穿插着边看视频边做二级真题。
需要在规范条文旁边写下一些解释性的话,帮助理解,而且最好用铅笔做笔记,方便修改。
a这本书分为两个章节,基础篇是按6个科目编写的03年~08年的二级真题(不分年份,只分科目,主要是巩固这个科目的学习情况),实训篇是按年份编写的11年~17年二级真题(不分科目,只分年份,主要是模拟线月开始做线年二级真题后,再用周末的一整天时间模拟11年~17年二级线月考试的时候,我还没进行过一次完整的8小时二级线年拆开成各科目的练习,就这样稀里糊涂就进考场了。
按一级的标准来复习备考二级会简单很多,属于降维打击,在完全没有做过11年~17年整套二级真题训练的情况下,上午只用了3个小时就做完了,而且都会做,心里估摸着大概能拿35多分(实际拿了34分)。下午在考场上发生了一个意外,我坐在窗边的位置,做到下午第27题高层的时候,考场总监刚好巡逻经过,在窗边看着我对着规范埋头拼命写,她看到
(5) 毕业第5年: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复习687.65h,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24+28=52,通过。
3月我重新翻规范,发现2019年的时候第一次学习规范,里面写的笔记太杂太乱,有一些是很基本的概念是必须要掌握的,没必要事无巨细都写在规范里,根本不够位置记更重要的东西。我就把之前在规范上做的铅笔笔记擦掉,重新再排版,这样十分耗时,把规范笔记整理好已经到了7月了,所以
国庆假期结束后还有10天时间,我把09年~19年真题中做错了的题目重新挑出来再做了一遍,所以总体来说就做了一遍真题就上考场了,只要复习到位
因为出现过2019年没收规范的情况,2020年考试前我另外备了一套常用的规范,即使被没收了有笔记的规范,我也能拿着没笔记的空白规范作答。2019年命题组组长由朱炳寅换为王昌兴,我在做2019年真题的时候发现跟网友评价一样,上午放水,下午放开水。
王昌兴喜欢考高钢规,或许是因为朱炳寅基本把高规的坑逐个挖过了,再继续在高规里挖题没有太多发挥空间,所以高层的主场改成了高钢规,所以考前我还特意复习了一遍高钢规,我推测后续王昌兴命题应该也会把重心放在高钢规。
2020年考场上,混凝土的计算量比想象中的还要大,我硬着头皮做到20题,发现不对劲,混凝土的题目不是16题吗,怎么多了4题,赶紧翻到最后面,从第40题开始往回做,木结构只剩1题了,砌体这种比较简单的科目少了,上午放弃了6题。
下午改变策略,先从后面的桥梁题目开始做起,桥梁也不简单了,不再是送分题了。
基础考试是考自然科学理论,是比较成熟的理论,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颠覆,甚至还有重复的真题出现过,基础考试也就那样,不会特别难。
如果实在是担心看完了没牢固掌握的话,可以做一些本科教材书上的课后习题和书上的例题,或者是施岚青老师的书,这种效果会更好。
要从纯理论学习跳出来,看懂了和限时做对了是两码事。我把一些常考的计算题解题步骤写在了规范上,备考后期差不多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做题机器。
要考试的规范有34本,总有一些规范不熟悉,但是不同规范之间是有类似条文的,如果对《高钢规》不熟悉,可以在《钢标》熟悉的章节找到需要的内容,再通过笔记索引到《高钢规》中。
做09年~19年套题的时候限时做,时间不够了就跳过。我是用活页本做线道题,活页纸的页眉要写下日期、真题出处与题号、做题时间、对答案时间。a
,就是那种你自以为都会了然后再去碰壁,虽然每次对答案都会很丧,但是就是要这样才知道自己历练还不够,也是训练自己调整心态的方式。
一定要统计自己做错的原因是什么,我把自己做错的原因汇总了,发现自己是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但总是粗心错,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要限时做题的原因,因为考场上时间很紧凑,平均每道题只有6min。
备考期间09年~19年共10年线年全国停考)我只做了一遍,800道线%,很幸运每个坑点我都踩过了,逐个试错。
专业考试就完全不一样了,时间是根本不够用的,早上8点到12点,下午2点到6点,基本6点半就要起床。
建议带头痛药、感冒药,早起比较冷容易着凉,如果考场上一直流鼻涕很影响考试,考试前一晚会失眠的话可能休息不够容易头痛,考场上吃一颗头痛药止住,考完试再好好休息休息。
4、有条件多备一套各科目的主规范,以防遇到我当年遇到的没收规范的监考老师
其实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很难吗?我复习了687.65个小时,一次就过了。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规范上做好解题笔记、做好规范索引、系统复习完再做真题、限时做题、对答案时用人话大白话把错误原因写下来、错题汇总分析自己主要是哪类型的错误,考试通过率会更高!
双非一本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五年,26岁女设计狗,力学基础一般。就职于一家比较清闲的国企设计院,工作强度不大,一年大概只有一两个月时间需要996,其余基本是朝九晚六,复习时间充足。由于毕业后一直在设计院工作的原因,目标比较明确,趁刚毕业没多久赶紧考了结构和岩土的基础,年限一到就准备报考专业了。报了个培训班,想着一方面钱花出去了自己也更有动力,一方面也能更有计划的学习。我觉得报班与否看个人选择吧,什么通过率百分之四五十的宣传语,看看就好别当真,还是要自己付出努力才能有收获 。
由于专业考试的资料实在是太多了,最好是要有一个合适的地方能放得了所有的资料,避免来回搬运的辛苦以及可能的丢失。因为我公司领导很支持,同事也都很靠谱,工作日都是在公司复习,规范也全放在公司,比在家里更能专心,周末的话会提前计划好复习哪些科目、要用到哪些书然后带回家。我的复习时间基本稳定在
,周末可以再多一点,在能完成复习计划的前提下还是会有一些娱乐活动,也会适当安排一些时间运动。提前一年准备的原因也是不想把自己逼得太死,那样不容易坚持下来。注意放松不等于松懈,一定要重视这场考试。通过率10%左右的考试,要时刻警醒自己:十中选一,那这个人凭什么是你。
从20年的11月份到21年3月份系统的学了一遍核心规范(桥梁相关规范七八月份才开始学);规范看完后由于时间还算充足,做了一遍09~20的二级线年的真题。最后二十多天集中看了一下薄弱科目的历年错题。复习得算是比较扎实吧,除了个别实在是不想看的知识点外,真题基本都摸得比较透了,看到题目都能迅速找到规范条文所在。
1、核心规范要认认真真一条一条的读,尤其对于本身不是做结构设计,对规范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包括荷载、混凝土、抗震、高层、钢结构、地基基础、桩基、地基处理、公路桥梁通用规范这一些。)
2、规范上要做好笔记,不要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脑子,后期要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据我所知很多地方的考场都不允许携带规范以外的资料,重要的笔记要抄到规范上来,例如各种梁的挠度计算公式,常见几种超静定结构的弯矩计算公式等。
3、不要规范还没完全学完就去做题,此时的你知识都是零散的,如果还没学完就更加难成体系了。
任何模拟题都没有真题靠谱,在真题都没吃透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去做模拟题。
3、可以留一套公认的难度较大的线年等)不要做,到八、九月的时候抽出一整天的时间做个模拟考,做到心里有数,一整天做八十道题是什么感觉,自己大概是个什么水平。之所以选择用真题来模拟也是觉得拿一套所谓的模拟题搞一整天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没必要,也没太多参考价值。
4、最后错题阶段也还是要保留做题的感觉,手不能停,要保持速度千万不能慢下来。
5、更换命题组长之后明显感觉出题风格有变化。混凝土部分的力学基础比重加大,很多题目都是先算内力再求配筋,地基部分的题也有往年岩土真题的影子。所以大家参考历年真题的同时要注意复习一下力学基础,像静定结构内力计算之类的是最基本的技能,要熟练掌握。学有余力的可以做一些历年的岩土真题,作为地基基础部分的补充。
6、熟练的应用计算器,列出一个算式之后要能用最快的速度解出答案。我身边大家都是用CASIO fx-991CN,可以存储数据,解方程、不等式等等。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开云体育 开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