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作为一个结构的女同志,这几年遭遇结婚生育的问题困扰事业(男同志基本没有这个困惑)。再考虑出路的时候,我也和同学探讨。有本科,有研究生,也有博士生。
其实我觉得你想在这个行业干下去,先得有市场认可的证。比如一注。二注不是说不行,而实际对生活没啥提高。
A 继续干设计院。物色小设计院。无证,去了当总工。过了两年来了个有证还比自己年轻的,然后两个人掐,没人家气壮,想跳槽,不想画图了,也画不动了,去干总工吧,还是没证
C 寻思跳槽,物色甲方,进去,发现大部分人都有一注,而且有一注的都是小马仔,没有一注的,继续夹着尾巴。原来换了个工种,地位没变。
D 考了个事业编,开始搞。收入下降,工作也挺忙活。老婆嫌赚的少。干私活吧,因为离开了设计院这个载体,实际也没那么多,加上几年一次的规范小更新。干的活总要等很久钱才能回来。随着房地产的理智,私活好像也没那么多了。
E 和朋友合伙开小设计院。活儿不好拦,下面还有一堆人要吃饭,每个月要发工资。价钱压不下来,甲方就不给活干。拿下活要花钱打关系,劳心劳神的~
F 读研究生神马的。30岁了,孩子一岁,老婆在家弄孩子,刚买房装修买车,经济还没有复苏。去上学挺重要。每天跟着老师瞎忙活,没钱赚。现在花的都是这几年存的。哎,快见底了,怎么办呢?
同学当时问我,你在设计院干到50岁能干上总工么,能像XXX大师那样出书讲课搞东西赚钱么。当到了35岁,势必存在画不下去了。无法像年轻人一样加班加点快出图。所以35岁前每一步都得想好。想好自己未来的方向,想好将来要干什么,并为之铺路。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将来才有可能这么发展。
说些更实际的东西。不谈钱而说工作的提高就是耍流氓。(家庭条件好的请自觉绕行)
光说工作提高,提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能转换成钱,从物质上提高生活质量。
有些人只看到现在的钱(工资和绩效),可有没有想过现在你赚的钱随着年纪大了有可能就赚不了了?(能干老总的还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默默无闻的画图)年轻的时候不自我提高和,到了年纪大了不能赚绩效的时候,再考虑下一个是不是太晚了?这让我想起设计院的有一部分人,没事儿的时候上网游戏购物,不搞自身建设,年轻时候的时间就这么白白流失了。年纪大了没出路又怪单位怪行业。如果你付出了,最后结果如此,那没遗憾。如果你没付出,最后不觉得遗憾么?
还有一帮鼓吹没本事的人才去考证的(相信你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说这话的人都没证。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证还鼓吹你也没证,(典型的见不得别人好)
这里我要举例子。让子弹飞里有个很经典的桥段。陈坤找卖米粉的老板陷害张默吃了两碗粉只付了一碗的钱。张默说我剖腹证明清白。陈坤说要是只有一碗我跟着剖腹。接着张默剖腹了,拿出一碗,对陈坤说该你了。这个时候(注意!)周围的群众都跑开了,陈坤偷偷跟张默说:“我知道只有一碗,只有你不知道。”
看到这个桥段我很震惊。这些鼓吹别人不努力(还有那些天天说单位不好,说自己马上就辞职而常年还赖单位里不走的人)不就是陈坤演的这个角色么?如果你信了,那么恭喜你,你上当了
先说设计院工作感受,只针对我工作过的设计院,但其他类型的设计院了解到的差不多类似,对于一个小兵来讲,设计院的人际关系比较简单的,工作内容也比较“单纯”(就是画图)。
设计院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咱们这行的职业规划,已经在设计院内工作的人和正在找设计院工作的人,我觉得不少人很少想这个问题,因为就目前而言,只要辛苦工作,有活干,还是有不少设计院的收入尚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设计院画图真的有点“磨人”,虽然这行非常看重经验,但实际上创造性不强,每天工作内容套路大体相同,大家是照着专家制定的规范去工作,很多人被磨的失去了棱角和激情,有些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虽然人生变数是非常多的,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觉得任何行业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规划。
从宏观上讲,个人认为建筑土木行业必然在未来紧缩,直观的感受就是找设计院工作难,招人少,降薪,甚至裁人和一些设计院倒闭。未来会不会有转机,我一个行业菜鸟,不负责任的说并不看好。行业需求人少,必然导致这个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供应减少,这需要一个过程,最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那么这个过程中多余的新人和已经从业的老员工怎么办,我想有一部分人只能被迫转行甚至失业。
从设计院开始起步的从业者角度,我认为未来的路线、转行。越早越好,越年轻越好,越一无所有的时候越好。
3、坚持设计院路线。设计人不可能一辈子高效画图的,40岁之后要想保持住甚至超越一个成熟设计人的收入,甚至说的吓人点保住工作不失业,只有做上领导。要么身处在大院发展超越老员工和同事,熬到老前辈退休自己上位;要么在大院中锻炼到技术成熟,去小型设计院做个领导。我发现目前一些民营或者小型挂靠或分院的前辈大体走的是第二条路,但他们那个年代可是行业的黄金期,小型设计院遍地开花,所以第二条路行得通,但现在看来这条路在未来会很难,新人在设计院发展大体会走第一条路线、转甲方。工作这短时间感觉到设计院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想要选这条路,大概是设计院工作5年左右去甲方做相关专业的工作,也有的人从设计院去了甲方后觉得不适应又回到设计,对于现在刚入行设计的人来说,未来5年后甲方的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6、创业,开设计院等行业相关公司。大环境不景气下很难,说到这条我们机电专业真是悲剧,也许未来会出现一批专门从事机电业务的事务所,如果谁开了设计院记得找我们悲剧的机电专业同胞去当负责人- -。
7、个体。包括不想再画图的,行业里被淘汰的,有志做个小买卖的人最后可能走这条路。甚至在二十多年后,从事底层体力劳动的人里面估计大概会有一部分当年的画图匠。
以上是大概能想到的各种情况了,有人提到考证,证是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自身的价值,可以起到短时间增加收入的作用,本质上与提升技术水平等价,证明自身一定的技术水平,但对职业轨迹起不到本质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是国家政策法规造成了这个证的核心价值,并且现在可以看到随着市场变化,政府政策也在变化,证有是最好的,可能未来会变成必须的,但绝对不是有了就高枕无忧,也许在未来这个证变成了从业证,届时考试难度降低,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国家对企业的规定,有证对于找工作大概等于四六级,少数骨干加上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才是老板最需要的。不过,目前来看,在这行混是一定要尽力拿证的,至少在未来应该可以保住饭碗,而且当下还可以靠这个赚一笔不小的收入,你懂得。在工程行业里,设计院的人习惯把技术至上,确实画的多赚得多,但即使在设计院,赚的多的人,大部分虽然是技术出身,却不是因为专业技术而迈入赚的多的行列(除了总工)。
如今进设计院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很多一般的单位招应届生都要研究生起步(这方面建筑专业同学好很多),在我看来只是因为行业不行用这个去强行筛选掉一部分人,读过研究生的同学去了设计院大概能体会研究生对于设计院工作的用处大不大,尤其是某些专业。一线工作的前辈们在短短二十年间把我们的大中国建立如此繁华也没有几个是硕士出身。硕士本职研究和创造跟设计院的实用科学完全两个路子。家里有关系一样普本上路。设计院工作三年出来一般比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水平要强得多。未来这行竞争加剧,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同时最好锻炼和掌握一些其他技术或者能力,我觉得这是必要的,而这点很多设计院的同胞可能因为太忙容易忽略,貌似也是传统行业从业者的通病,对新技术新产业的关心不足,就像20多年前老国企里的员工对市场经济的到来茫然不知。想想万一哪天不行,除了画图,自己还能做什么。国家已经延迟退休,刚入这行距离退休还有30多年呢,未来会有多大变化,it对各个传统行业的渗透和冲击目前已经很显著了,这真是个既让人震惊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智能化自动化大概是未来趋势,只不过现在对土木行业影响还不多,不过5年,10年,15年后呢,总之在这个行业内生存,得有一定危机感,在设计院里靠画图赚的钵满盆盈的日子大概不会再来了。
进单位后培训一下,熟练的使用YJK和PKPM,搞一些住宅、商业、厂房、门钢,算下来满足规范要求后,一般都没什么问题。
2015年全国共有20480个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参加了统计,与上年相比增长6.3%,其中,工程勘察企业1822个,占企业总数8.9%;工程设计企业14982个,占企业总数73.2%;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企业3676个,占企业总数17.9%。
2015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年末从业人员304.3万人,与上年相比增长21.6%。年末专业技术人员137.1万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2.1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0.6%;具有中级职称人员51.4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6.9%。年末取得注册执业资格人员累计30.1万人次,占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9.9%。
工程勘察完成合同额合计648.1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6.8%。工程设计完成合同额合计3058.4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14.0%。 工程总承包完成合同额合计12826.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6.7%。工程技术管理服务完成合同额合计483.3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6.6%,其中,工程咨询完成合同额178.9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1.1%。境外工程完成合同额合计1255.1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27.6%。
2015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总计27089.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8.6%,其中,工程勘察收入743.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7%;工程设计收入3365.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2.4%;工程总承包收入949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1%;工程技术管理服务收入377.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 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全年利润总额1623.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9.4%;应交所得税303.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3.5%;企业净利润1320.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8.6%。
2015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科技活动费用支出总额为526.4亿元,与上年相比减少22.3%;企业累计拥有专利93885项,与上年相比增加33.2%;企业累计拥有专有技术26798项,与上年相比减少18.2%。
2、今明两年,建筑业总产值大幅度“跳水”,出现负增长;2018年,行业逐渐回暖。
理论上来讲,在一个工程项目中,设计部分占到工程总的3%--10%。合理范围在4%--8%之间,简易计算取中为6%。
2014年,设计企业收入5398.41亿元;2015年,设计企业收入3365.3亿元。营业收入下降37.66%,共计减少2033.11亿元。这个数字除以6%,得出:建筑项目工程总额减少33885亿元(约3.4万亿)。这3.4万亿,最有可能在2016、2017两个年度爆发,特别是2017年,可能是行业记忆中“最冷的一年”。 另一方面,2015年勘察设计企业总合同额为18450.5亿元,较2014年的17952.58亿元,增长2.77%。收入大幅下降,总合同额稍有增长。因此,这个“断崖式下跌”,相对而言,只是暂时的。到2017年末或2018年初,行业开始回暖。前提是,市场平稳,不出现大的波动。 但是,应当注意到18450.5亿元的合同额,仅为2015年营业收入(27089亿元)的68%。这个体量,还不足以让建筑业重回正常的发展速度。因此,行业的回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如同一个病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施工总承包合同,在2015年的合同总额中占到69.52%,在营业总收入中占到35.07%。
。 建筑业真实现状,政府不会不清楚。施行“营改增”,降低企业税负;规范行业的同时,从根本上铲除项目挂靠的生存土壤;“轻资质,重执业”,降低门槛,打开市场,放开竞争,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让行业搏加剧);“四库一平台”,为实施企业资质动态监管铺平道路;建筑工业化,鼓励企业尽快转型升级,倒逼行业改革。 这次政府的“救援”不会采取物质性的补偿或拉动,只会用更规范的政策,打开禁锢市场的牢笼,让建筑业的“红海时代”更热闹。 因此,如果你还在等待政府的救援,等来的只能是“被吃掉”。
中国设计院最早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其中,石化和化工类设计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向工程公司的转型。由于化工部撤销,行业内九大设计院突然间成了没娘的孩子,需要自己养活自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由于被放养,结果一群羊变成了一群狼。他们迅速找自己的定位,找市场切入点,很快发展起来。 环保行业知名企业中持水务董事长许国栋是这样描述设计院的发展现状:“设计院既不工程也不咨询的状态该走过去了!其实外部环境早就改变了,在这个市场化的过程中设计院没走在前面,走在后面!” 某著名设计院总工程师直言:“未来大型水务公司拥有大量高端专业人才,管理着数量颇多的水处理工程,对各种工艺了如指掌,又具有丰富的运行管理经验。水务公司新建项目会自己确定工艺路线,确定设计参数,设计院真正成了陪衬,只是“画图”而已,设计院如果不改变现状,会越来越难。”上海市政总院王育副院长认为,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必须以改革促进设计院发展,未来促进设计院发展三方面:一是全方位提升服务理念:服务业主、服务社会、服务员工。二是以技术创新推动设计院发展:坚持研发投入、坚持“技术营销”3坚持拓展专业。三是战略引导,推动企业转型:由区域设计院向资源全国化配置设计院转型、由单一设计院向集团化企业转型、打造“属地化”品牌。 意识到风险和冬天即将来临不是难事,难的在于如何做好度过寒冬的准备。对于未来市政设计院的定位及发展方向,早些年工作于华北院后移民加拿大的前辈王显认为:“简单的说工程咨询是为业主提供的咨询服务。项目前期以论证和项目申报等为主。这个阶段没有矛盾。问题出在项目实施阶段。工程咨询是为业主准备招标的技术文件和实施的技术服务,而非告诉承包商的工人如何施工。这里就出现了矛盾。招标是站在业主立场的,而施工图却是为承包商准备的。举个例子来讲,如果严格按施工图投标,理论标底是应该一样的。投标报价的差异这是利润。这不利于承包商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只能是万能胶,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提高效率。”中国市政华北设计研究总院郑兴灿总工程师也提出了自己对咨询、设计与施工的理解:“工程咨询是创意与经验的结合,工程设计是经验与技能的结合,工程施工是技能与熟练的结合,定位不同,作用不同,但同等重要,由于可替代性的差异,体现出的劳动价值相应不同,设计院的去向,取决于朝向哪一端了”。并认为:“理想的结果应该是3-5家大型设计院转型为咨询为主的全国性咨询与设计公司,5-10家转型或新发展为科技与型工程公司,剩余的转为工程公司或运营公司的内部机构”。
前言:我在一家大型工业设计院工作,今年是我毕业工作第十个年头。与很多国家的同行们在实际工程中真刀真枪干过。结构设计做了很多,看了很多,也想了很多。现在对结构和结构设计所想写下来,与同行们一起分享。希望对所有梦想成为真正结构工程师的年轻人有所帮助。写得对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共勉,对写得不对的地方我们一起来切磋。老一代结构人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我们正在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共创我们美好的明天。
近年来,由于我们国家大兴土木,工程建设异常繁忙,很多年轻人纷纷加入了建筑结构设计的行业,结构设计师收入也不错,结构人迎来了春天。但并不是所有人的春天,一帮热血沸腾的年轻人每天面对琐碎的技术问题,披星戴月带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在做设计,其实过的都是与富士康员工相当的苦逼生活。这很大原因归结于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职业要求。只有冲破了技术屏障,结构人的春天才真正到来。 对于如何提高设计水平,我想起了我学外语的教训。从初中考试到研究生毕业,整整花了 13年的学外语。第一次出国门,发现所学外语与实际应用相去甚远,连基本的问题都很难解决。在国外一年时间里,基于生活和工作需要,跟司机、厨师学、当地的工程师学…,外语终于可以张开就有。回国时在昆明机场在电梯里忘记了这是国内,用外语回答别人的问题发现对方很茫然,后才想到这已经是国内了。13 年的努力敌不过一年,为什么?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不对。外语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是传统学校教学方法有问题的。基于设定的考试而不是基于需要的学习,耽误我们十多年的青春。同理,结构设计学习也是一样的,很对人学了很多年的数学,如代数、几何数学、微积分、概率论、线性代数、离散数学等等,学了很多工程力学,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理论力学、弹塑性力学等等,在实际的工程中能应用多少呢。学校教育并不是基于实际需要的教育。导致很多工程师都喜欢在家里闭门造车,拿着规范啃,抱着软件不放。有很多人认为大院的设计水平就很高,其实不然。设计院的水平就是做具体事情的几个工程师的水平。大多也就是闭门造车的产品,过分依赖规范和软件,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结构设计思路不明确,主次轻重不分,没有理解结构设计本质,没有掌握结构设计逻辑。结果是做设计如打乱仗,每天带着一堆疑问做设计,压力大,效率低,质量差。
学校里边的理论课与实际应用脱节。数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不是基于设计工程需要而学习,考试考得很高深,具体到工程实际就不会应用了。规范制造了很多名词,提出很多要求,一般人很难看出背后的规律,很多地方很难跟实际联系起来,结果是考注很高分的人不见得能做出多高的设计。这让我想起老外考英语四级考不及格的事情。这跟我们学英语一样,从初中到大学毕业,结果还是写不出来,张不开口。新东方英语的成功就是对学校英语教学失败的证明。结构师教育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基于考试需要且缺乏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刚刚毕业学生面对设计不知道从何下手。
在设计单位,注重速度而不在乎设计技能培养,让一批年轻人蹉跎了人生学习知识的最美好的时光,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最麻烦的是我们的结构是教育以及我们的结构设计思维模型。在学校里老师念经式的讲课。毕业后,就像一台没有拼装的机器,无法自行能运转起来,更别说能生产产品。刚刚毕业出来做设计,首先花大量的时间去画图.同事间的技术壁垒限制。工程师成才的路上,永远没有抓到设计的真相,全部是规范和所谓的经验说辞。我觉得中国结构工程是培养从来没有在正确的轨道上。那每年不到 10%的通过率的注册考试就是证明。如果把工程师水平分级,可以分为画图级、简支梁级、框架级和土木级。在我看来,我国 80%的工程师属于画图级和简支梁级。 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我们的结构工程师教育需要一场革命。目标是:结构工程师能熟练的运用结构基本理论解决结构设计问题。不管辅助软件好坏,不管有没有规范,我们能做出合理的结构。方向是:基于结构行为需要的结构设计学习方法(PSR)。
工程师培养应该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工程师做工程师应该做的事,软件做软件做的事,规范做规范做的事情。我们要做到“我的设计我说了算”。如果说基于实际需要的外语学习方法是对传统外语学习方法的革命,基于结构行为需要的结构设计学习方法(PSR)就是对过去说教式的结构学习方法的革命。什么是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习惯;设计做透了就像玩积木,做不透就像走迷宫;设计做得多不如想得多,想得多不如想得透。一句话:做透它,形成一种习惯。具体如何做呢?关于结构设计和结构师技能提高在这里我谈谈我的看法。
平时喜欢在网上跟年轻的同行们讨论问题,发现很多人年轻同行都有一样的毛病。 1、离不开规范。做设计一定要按着规范一条一条套。就不知道如何做出一个可靠合理的设计,不知道如何优化设计。 2、喜欢用 PKPM。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喜欢用软件建立一个模型分析,而且希望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软件模型中表达出来。 3、不喜欢分析。遇到不熟悉的结构形式,不知道如何分析。 4、对结构安全可靠心里没有底。有的人做一个结构,不知道结构有多少余度,最后是做完设计回去天天睡不着觉。 5、乱套规范。明明是受压部位,一定要计算一下混凝土的裂缝。检修用的吊车梁,一定要计算一下疲劳; 6、没有逻辑。做结构设计,关键的地方不去想,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次要的地方。
归根结底是没有系统性的理解透彻结构行为和设计本质。比如不清楚荷载取值,不清楚结构如何工作如何破坏,不清楚构件如何崩溃。结构工程师把基本的结构原理放到一边,而放大量的精力在画漂亮的图和结构计算软件等方面。这让我想起了咱们中国学生学英文,天天去背语法,而不是去开口和运用,最后大部分是哑巴英语,外语应用水平还不如在海外呆过几年的厨师。设计逻辑比设计技术重要 结构设计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的问题。做结构设计最重要的是设计逻辑。其他的如软件应用、规范熟练、画图工整等都是辅助而已。主要的结构设计逻辑: 1) 结构安全性层次:关键构件、次要构件; 2) 结构设计本质是:结构破坏预测(结构分析)与结构破坏设防(结构设计); 3) 理解结构行为是结构设计的基础; 4) 做设计前,首先确定设计目标; 5) 结构设计所有参数必须是可靠的。可靠性理论是结构安全的基础 6) 结构设计分为评估层次和精算层次。对任何设计,首先进行简化方法的评估,当评估认为有必要时才做精算。除非局部评估认为很关键才需要用诸如 ABAQUS 或ANSYS 有限元计算。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主要是 PKPM,任何设计上都想到 PKPM 解决。由于PKPM 功能有限,有的异型一点点的结构建立模型很麻烦,想尽各种办法去建立模型。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不寻找不用 PKPM 可以解决的办法。很多烦恼都是因为用某种软件带来,那我们干嘛一定要用呢。所以建议大家不要太依赖软件。养成软件依赖症,对设计失去控制能力,设计水平永远不会提高,而且会给你的工作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为了减少烦恼,尽快把设计弄透,而不是过多得劲精力研究某种软件如何操作。除了 PKPM,其他的国际认可的通用型软件 STAADPRO、MIDAS、ABAQUS 、ANSYS等软件的操作思路都是差不多的,仅仅是界面和操作方法有所不同。就像手机操作系统那样,大同小异。不同软件有不同的侧重点,很难说好坏。评点一下:
,国产软件,优点:能解决问题,批量式建模,一步到位的设计功能。缺点:黑箱操作,人机互动性差,自动帮助工程师完成设计。使用时间长了会有依赖性,不利于工程师的成长。结论:建议年轻的工程是谨慎使用;
STAADPRO,美国产,优点:我认为是最好的一款结构设计软件。这个软件仅仅做结构分析,不做设计(有的附加设计模块)。从建模、荷载、荷载组合、结构内力分析等等都比较开放,工程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处理。特别适合做工业类建筑。缺点:软件的统计分析功能差了点。结论:鼓励多用,可以透彻理解整个结构设计过程。对快速提高工程师结构设计水平很有帮助。构件设计部分自己可以编写其他程序来完成。
MIADAS,韩国产,优点: 功能比PKPM 功能强大,不知道谁学习谁,可以完成一站式设计,开放性也不错,支持数字化建模,相信不久的将来将取代 PKPM。缺点,相比 staad 互动性差点,界面也不是那么友好。
ABAQUS 和 ANSYS为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只是在觉得有必要做详细分析的特种结构用。在设计院用处不大。
规范就像法律,最好的法律注重法理,最差的法律是基于某些人的利益需要。我们的规范就像最差的法律。我国的规范更注重具体要求,而不注重原理,想帮工程师考虑很多问题却约束了工程师的创造性。规范提了很多闭门造车式的要求,实践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不断的升版修修补补,结果是越来越厚。每一个规范都喜欢互相抄袭自成一体,搞得很混乱很复杂,当一本规范升版的时候,其他规范不就忙着升版。一帮人忙着出版新的规范诠释,到处开讲座。妈的,一帮人忙着赚钱,这帮人是谁呀,学霸、规霸。为了编写规范每年搞了很多经费,做哪些重复了很多次的试验。这门那么古老的工程学,他们每年都能推陈出新,为什么?因为他们根据自己需要那么做,而不是因为科学。作为规范应用者,我们应该理解规范背后的真相。不管是钢结构、混凝土还是高层结构或者是抗震,都回归到荷载—结构行为—结构抗破坏设计,都是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的问题。只要理解了规范背后的真相,几十本规范浓缩起来成一本规范,其他规范都是这本规范的变种。那你就成为一名真正的结构工程师。任何设计对你来说都轻易拿得起放得下。
PSR(process﹕olve﹔esistance)结构设计方法 解决结构设计问题的根本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管是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还是桥梁结构,抗震还是非抗震,多层还是高层,设计思路是一样的。结构师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道结构工作实际情况和掌握设计逻辑。那规范的问题和软件的问题以及实际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或者就很容易找到答案。
解决结构设计问题的根本方法是 PSR(process-solve-resistance)方法。 P(process)结构行为分析:荷载分析,过程分析,破坏分析, S(solve)构件内力分析:内力分析,强度分析,R(resistance)构件承载力设计:截面确定、配筋确定、构造确定、评估分析
S/R=k,K 为小于 1 的系数,结构工程师根据荷载和边界可靠性、结构部位、破坏后果和意愿等因素确定。 PSR
1)概率论在结构行为可靠性中的应用:荷载、材料、行为等各个环节可靠控制;(对任何结构)---大学基本没有教 2)荷载与结构内力(对任何结构)---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 3)结构破坏行为与结构关键路径分析(对任何结构)---大学基本没有教、这是结构设计的关键 4)构件破坏与破坏设防(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构件)---规范规定 5)安全控制逻辑结构技能提高路线图 :学习项目 主要学习内容(从实践到规范,从规范到实践)
1、荷载可靠度:荷载取值、荷载分项系数、荷载组合与发生概率的关系;各种不同荷载如何取值,特殊条件下工程师如何考虑调整。解决问题:任意给定的荷载如何取规定可靠度下设计值,对任意结构的部位如何取最不利工况。 2、材料可靠度:材料承载力取值有多大的可靠度;不同的荷载下的对应的材料可靠度要求; 解决问题:给定任意材料如何取规定可靠度下设计值 3、模型可靠度:计算模型参数与实际不一致,包括:结构布置、连接、结构破坏行为; 4、边界条件可靠性:土力学取值可靠度,支座可靠性 5、施工可靠度:了解结构不同的位置施工难度和修复代价,根据难度和代价,设计控制不同的余度。来源:土木工程吧
-- 2012-08-26 07:42:4324日中午12点多,26岁的结构设计师张某从该设计公司顶楼六楼天台坠落身亡,警方已排除他。其同事说,从八月份以来,他几乎天天加班压力大,常通宵工作,事发前的七夕夜,女友陪他加班至晚上10点回家,男子继续加班至凌晨,而上午还继续上班,孰料中午时分,他选择跳楼结束了年仅26岁的生命。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开云体育 开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