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干了一两年就转行了,设计院领导最怕招这种毕业生,美其名曰:白培养了!
甲方、老板、总工、施工、建筑设备、审核、校对,他们让你改图你就怎么改图,你绝不说半个不字!这种能力很重要!
年纪大了,画图慢了,满足不了甲方的速度要求,不怕资本家暴力裁员,这种心态能力很重要!
为什么设计院不能干完一个项目结一次绩效呢? - xiaomm8341的回答 - 知乎
真的是活久见,我还真听过别人说他年底负产值的,辛辛苦苦熬夜加班,干的都是领导分的不值钱的烂活,年底一算,钱少的可怜,受不了了想离职,但是设计院说了离职可以,但是一算还不够发的工资,必须把多发的工资给还了,最后落得个负产值!
最好一辈子活在设计院领导画的大饼、美好蓝图里,最好一辈子沉迷于领导的谎言之中,并且拒绝醒悟!这种竞争力很重要!千万不要让领导看出来你醒悟了!
为什么设计院不能干完一个项目结一次绩效呢? - xiaomm8341的回答 - 知乎
等你四十岁年纪大了,被设计院资本家裁员后没企业愿意要了,你的社保断了,当然也就没有养老金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设计院了? - 外贸南瓜RAY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设计院每月的薪酬那么低,还有很多人坚守? - 设计菜鸟乙的回答 - 知乎
年薪40万变月薪2500,建筑总工起诉却失败, 只因合同并未约定,口头约定不算......
什么样的人适合设计院?什么样的人不适合设计院? - 大力肛的回答 - 知乎
在建筑设计院工作是不是越老越吃香? - xiaomm8341的回答 - 知乎
大多数人在35岁之前会离开设计院(要是35岁才觉悟,只能说这人太笨了,其实大多数人干了几年都能觉悟了!脑子聪明的,觉悟的快一些,脑子笨、社会阅历少的,觉悟慢些!),绝大多数人在40岁之前都会离开设计院,要不然设计院里面除了领导,怎么画图的都是年轻人?如果你不信,你可以随便多找几家设计院看看!!设计院里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青春饭、临时工!
设计院常见问题问答录,写给设计院新人,尤其是想去做结构设计的土木工程毕业生 - xiaomm8341的文章 - 知乎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结构工程领域的那些个权威、大师,哪一个不是上了年纪的?在这个领域,有经验的人,说话才有人听。一句“我做过”,胜过千言万语。在这个领域从来没有看到过三四十岁的大师,甚至60岁以下的都很少见。倒是有很多七八十岁的权威、大师,活跃在各大会议、论坛,畅谈自己所研究的课题和取得的成就,追随者甚众。
有一个结构总说过:“搞结构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在指导设计,那些有限元算出来的东西,为什么我们敢用,都是凭经验。”
经验就是在充分运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在熟练掌握各设计规范的前提下,从各种项目的实际设计过程中提取、淬炼出来的东西。
所以,在结构工程领域,经验很值钱,因为要得到它往往需要很多年。刚毕业的初出茅庐、没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甭管在大学考试分数多么高、把力学原理掌握得多么透彻,甭管把规范背得多么熟练,在老工程师的眼里,都是菜鸟一只,只不过是一只基础比较好的菜鸟。
那么怎么样才能快速获得经验呢?很遗憾,这个不像打游戏,可以熬几夜、充点RMB,就能获得大量的经验值。而是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而来。
不过话说回来,经验这个东西,真的就那么难获得吗?说到底,积累经验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经验是能够被习得的。只要是能够被习得的东西,就存在相应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就是因为做了非同寻常的项目。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渐放缓,大拆大建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远,那些非同寻常的项目也越来越少。所以很有可能大师一辈子做了好多个的项目,我们这辈子一个都碰不到。那我们怎么涨经验?
有人说:可以从书本、论文中获得,去阅读大师的著作,这样不就把大师的经验学到手了吗?
太天真了吧,如果这样能涨经验的话,世界上就有无数个林同炎、卡拉特拉瓦。因为任何一本著作都不可能把一个真实项目的整个设计过程——包括最初的构思、结构方案的选取、结构计算、使用的软件、所有的设计细节、疑难问题的详细解决方法——都完完全全地记录下来。如果将来科学技术发达到一定程度,真能让人看书就能学会所有的结构设计方法和细节,那说不定会有神童20岁就能成为结构设计大师。
比如规范的规定有很多讲不出道理的条文,都是规范编制组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请某个权威的专家来定夺,专家怎么定呢?凭经验。
比如某些超限结构,规范里找不到相应的依据,那就请一群专家开个会,请坐在最中间的那个专家来拍板。怎么拍板呢?凭经验。
比如结构设计的时候选取某个参数,规范里只给了相应的取值范围,那么到底取多少呢?那么请总工出马来确定。怎么定呢?凭经验。
所以在结构工程领域,经验就是这么神奇,仿佛能解决一切问题。因为你解释不清楚、我解释不清楚、他也解释不清楚,那就请年纪最大的那个人用他的经验来决定吧。
学好编程吧....另外,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趋势了,门槛已经很低,deep learning在土木领域大有作为将来,只是现在能够实践的产品没出来。
# --------- 更新 --------- #时隔一年半,再看这个答案,说的其实更多的是在结构工程做学术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注册结构工程师证书以外,基本都是做学术的工具,谈不上是核心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总结的能力和意愿。愿意认真学习,经常总结,不管在那个领域都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 ---------- 原答案 --------- #不请自来,我觉,作为结构工程师,学好大学里面的每一门课程,钢结构、混凝土、荷载、抗震等等都是必须的,了解常见设计软件,如PKPM、Midas等等也是必要的,这些都是基本功。而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我觉,就是:
可以是Ansys、Abaqus或其他可靠的通用有限元软件。通过掌握通用有限元程序分析流程,可以强化有限元理论的应用。这些程序可以处理复杂节点、异形结构分析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一般的设计类有限元软件,如PKPM、MIDAS等是不易处理。
我个人选择了Python,一来,Python是Abaqus二次开发用的语言;二来,Python用起来很方便,有很多语法糖,很多库可以用。不推荐Matlab,因为...(此处省略1000字,好吧。。我只是很喜欢Python社区的氛围而已。你想把,一个以喜剧团命名的语言,社区同样是很欢乐的!)。现在设计分析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而计算机语言是人同计算机交流最高效的途径,掌握一门语言,才能让计算机听话,为我所用。
目前没看出结构工程有什么核心竞争力。其实最重要的还是你所处的位置和你的外部资源。同样一个问题,同样的一个解决方案,你说出来和你的总工说出来,得到的回应就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是审图的,那么你就有话语权,你对规范理解错误,但是别人就是不得不按你的修改。
所谓的结构的经验,以前的那些老总,专家,说句不好听的线年做的多?比经验他们还不如你,你有什么好担心的。他们做的所有工程都没有经历过地震,就算经历了地震也不知道后续实际情况,哪里来的经验?
结构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话语权,就是地位,你地位上来了,你是半桶水都不用怕,你是做指示嘛,具体工作其他人去做就行了。至于你地位怎么上去,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刚工作的时侯,我也和题主一样,觉得学会各种有限元计算软件就厉害了。事实是,会不会软件根本不重要,我知道有一条地铁线的技术负责人,年龄较大,civil除了会看结果,其他一窍不通,但是技术照样牛逼。所以说对规范熟悉才是最重要的,但这也不是说要去拿着规范天天看,其实那样真的看不出来什么,还是在工作中做到多思考,多看书,比如大学的结构设计原理,你要是弄的非常清楚了,那就真的是有底气了。总之不要太把软件当回事,他只是一种工具,以前没迈达斯时侯难道就不做桥了么?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